May 25, 2007

Wright Plus Walk 2007

Frank Lloyd Wright(1867 - 1959)是世界最著名且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其以人性自然為中心、利用極簡的幾何圖形及融合日本風格的設計,擺脫當時美國的主流走向,受到空前的歡迎,與師Louis Sullivan和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並稱美國三大建築師。

在約紐的Guggenheim Museum(古根漢博物館),簡單卻前衛的鸚鵡螺造型,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位於 Pittsburgh(匹茲堡)附近的Fallingwater(落水山莊),更是完全展現出他個人風格的代表作品。整棟房子橫跨於瀑布之上,自然地融入周圍的樹林之中,水平延展式的設計,隱密式的入口,無一不是他的代表特色。

在十九世紀末,Wright在芝加哥西郊的Oak Park,結識第一任妻子,並建造了他第一棟住房,兼作他的工作室,他頭二十年的設計生涯,就在這裡渡過。同時,他為不少當地居民設計住家,於是Oak Park成為欣賞他作品相當重要的景點之一。

除了自己偶爾和朋友來這裡逛逛,只要有親朋好友來芝加哥玩,Oak Park也都被我列入推薦的景點之中。但是很可惜的,除了Home and StudioUnity Temple是可以讓一般民眾參觀之外,其它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民房,是無法進入的。那些屬於私人的產業,絕大部分目前都有人住在裡頭,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進去參觀的。雖然我到Oak Park也四五次了,但也都只能在外面晃晃,看看房屋的外觀,想像一下室內的情景。

不過,每年有一天,就只有一天,這些私人房舍會開放給外人參觀,只要能夠買下這不低的票價,就有機會進到室內來參觀。今年的開放日是在五月十九日,早在一個多月前,就賣掉四分之三的票了,我心想不趕快出手不行,問了所有在這裡認識的朋友,結果只約到兩位。就算只有我一個人也是要去的,因為天曉得這一生還有沒有機會了。

當天起了個大早,八點從家裡出發,開車北上,兩個多小時後到達Oak Park。天氣算是很棒,晴空萬里,氣溫宜人,走在Oak Park感覺相當的舒服。參觀的人潮比想像的多的多,每棟房子前都是大排長龍,雖然聽說賣出去的票是250張,但總覺得這個人數應該是有三四倍之多。等待在隊伍之中,和朋友聊天閒扯,拿著相機隨手拍照,跟著人群魚貫向前。整個參觀的行程安排的相當不錯,排到隊伍的前頭,就會以幾人為一組,由工作人員領入房子內。進入屋內,參觀的路線是已經被設計好的,每個房間都會有人專門講解,二到三分鐘,就往下一個房間前進。

有些房子從外觀看起來,就是很有設計感,有些看起來就是平凡無奇,但是一走進那些平凡無奇的房子中,就發現不可貌相,裡面的裝潢格局,讓人或驚豔或羨慕或嚮往,內部的每個細節,都展現出屋主或是設計師的品味。有位屋主應該是醉心於東方文化,所有的傢俱和擺設,都是中國或日本的東西,青花瓷,佛像,屏風,浮世繪;天花板的橫梁和沙發椅,有相同的幾何造型,角落的吊燈,巧妙地融合在這幾何圖形之中;Frank Lloyd Wright慣用的幾何圖形窗櫺,和椅背極高的餐桌椅;房間的牆壁打通成一條走廊,讓人站在房屋這頭的窗戶,可以直接看到另一頭的窗戶... 等等。

Frank Lloyd Wright的設計有幾個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特色。最常聽到解說員提到的一個字,就是horizon(地平線)。Frank Lloyd Wright喜歡做水平延伸式的設計,所以不單單是屋簷特別向外延伸,連一般閣樓尖型的屋頂,經過他的手,也被壓扁拉伸成鈍角三角形。上面這個照片也明顯地看出,他所使用的磚頭都特別扁長,而且在砌起來的時候,磚頭間接合的水泥,垂直的部分顏色很淡,水平的就比較深,這樣在視覺上就可以造成很長的水平線效果。室內的橫梁,也刻意地相互連結起來,讓人無論走到那裡都看得見這條水平線。房子的正門,有別於一般房子的正門都在正面中央,一眼就可以找到,他設計的正門都有一定的隱密性,不在正面,通常到經過一個轉彎才能走到門前,而且門面很小,根本就不像是一般高大寛廣的大門;而且就算是室內,門房或是連接房間與房間的通道,頂上都會離奇的低,身高一百八以上的人一定會撞到,這樣的設計理想,是讓人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低著頭通過門廊後,就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相當可惜的,所有的室內都是不準拍攝的,似乎也沒有書籍或畫冊有這些照片(至少在這裡的商店沒有看到),想到看的話,真的也只能在每一年的某一天,專程過來親眼見見。所以說,所費不貲的票價,是完全值得。

May 18, 2007

Monty Hall Problem

在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在在大一第一次上微積分課的時候,老師提出來,花了半節課的時間讓全班討論。基本上,我很喜歡這個老師,上課條理分明,而且很有啟發性,雖然我早已忘記他做什麼名字,不過我想我會喜歡數學,多少有受他的影響。


假設你參加一個抽獎遊戲,有三個門,其中一個門假設是十萬美金,而另外兩個門後什麼都沒有。當你選好了,主持人暫時不把你選擇的門打開,因為他事先知道門後面是什麼,於是他把另外兩個門的其中一個沒有獎品的門打開。這時問題來了,主持人說你可以維持你的選擇,或是換成另一個還沒有打開的門。你要換嗎?


昨天,去旁聽Applied Bayesian Decision Theory時,才知道這個問題叫做Monty Hall problem。原因是這個問題源自於一個美國的電視節目Let's Make a Deal,主持人就叫做Monty Hall。雖然這個問題也被稱作Monty Hall paradox,但在邏輯上是沒有矛盾之處,只是心理上違反人的直覺,在那堂微積分課,就引起相當大的討論,不過老師始終沒有說出答案。一直到唸了統計的學位,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過昨天的課,老師要求大家用Decision Theory的方式找出Bayes procedure,讓我覺得應該要重新思考一番,Bayesian statistics會給予不同的方向嗎?

May 10, 2007

Pandora Internet Radio

我遇過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想要選擇新的唱片時,常會有不知從何下手的煩惱。唱片評鑑是一個方法,但是聽音樂是非常主觀的事,專業無法勝過自己的喜好;經由朋友介紹,也不失是一個方法;台灣的唱片有側標介紹,可以參考看看,但通常寫得很差。我有另一種作法,走到唱片行,隨意瀏灠,即使不認得是誰的唱片,只要唱片封面看對上了眼,就買下來,還好我的口味很多樣,所以總是驚奇多於後悔。拜網路之賜,現在許多唱片都可以在線上試聽,這樣踩到地雷的機率就會小多了。不過,還是有一個問題,如果你想找某一類的音樂,或是和某張曲子風格相近的,可能就不是那麼簡單,除非你對這類的音樂了若指掌,否則如何在茫茫大海之中,找到你想到的?

All Music Guide是我常用的一個網站,它列出樂手和唱片的詳細資料,包含相似風格的樂手和唱片,和受那些人影響或是影響那些人…等等,是一個相當好的參考。不過,我在這樣想提的是一個在網路上的個人化電台。個稱之為Music Genome Project(音樂基因計畫),它把收集到的曲子,從上百種屬性標籤中,像是hard rock roots, major key tonality, a female vocal... 等等,找出適合,標示在這首曲子上。重點是,它可以讓你自由地製作自己的音樂電台,在網路上專門播放你指定類型的曲子,它會根據你「餵」它你的喜好,去挑出有相同或相似屬性的曲子。

舉個例子來說,在我設立的電台中,可以看到有各自的Artist Seeds(樂手種子)、Song Seeds(曲目種子),它就會從你這些種子的屬性,播放相似的曲子。如果它選的曲子不應該出現在你這個電台,你可以給它一個thumbed-down;如果你喜歡,可以給它一個thumbed-up。所以你愈常使用你的電台,愈「餵」它種子,它就會能精準的播出你想要類型的音樂。就像是聽廣播電台,你可以從中得到你沒聽過、但符合你口味的音樂。而且,你可以搜尋和欣賞別人設好的電台,當然,你是沒有辦法更改別人電台的「種子」的。這個計畫目前在持續進行中,資料庫的音樂是會愈來愈豐富,也代表能接觸到的音樂就愈多。

最大的好處(對我來說),就是認識許多符合自己喜好的音樂,而且目前想接觸些loung chill-out music ,這真的很方便;當然是免費,而且線上即時收聽。只要有網路,我可以在工件的時候,就播放我想要的電台,當作背景音樂,偶爾發現到沒聽過,但是很對味的曲子,只要按一下滑鼠,就可以紀錄下來,之後再看看有沒有可能買下來。不過很可惜的,前一陣子它發出一封email,說因為版權的問題,某些國家不准許這樣的線上播放方式,所以,如果你連接網路的ip不是在美國,就有可能無法收聽。希望在台灣沒有這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