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29, 2008

Marie Antoinette

電影 Marie Antoinette ★★★,一部十足的宮廷戲劇,大致描述法國皇后 Marie Antoinette 逃離皇宮離開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前的一生。宮廷戲不是描述權力鬥爭,勾心鬥角,就是描述富麗堂皇、奢華無度的貴族生活,而這部電影完全是後者的極致。皇宮的金碧煇煌不在話下,座椅的繡花,床頭的雕飾,瓷器的花紋,馬車的裝飾,都令人嘆為觀止,更不用提這些貴族女士的穿著打扮,會拿下 2006 Academy Award for Costume Design 不是沒有道理的。宮廷的生活,也是另一個會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一方面,在宮廷刻板的禮儀下,一切作息雖然是豪華的,但是也是枯燥了無生趣的;但另一方面,在 Marie 正式成為法國皇后後,日日夜夜的開派對,現代那些自稱派對皇后的人,也要退避三舍的。

雖然,這是一部描述十七世紀的宮廷戲,但就音樂上,會發現整部電影在古典樂和搖滾樂之間來來回回。可以說,古典樂的配樂,代表當時宮廷的「正確性」,必須遵守的禮儀規範;而搖滾樂,相對地是代表 Marie Antoinette 的真實內心世界。像在前往法國的路上,心裡的不安和小小的期待,或是半夜去巴黎參加宴會,盡情地狂歡,或是思念深深吸引人的瑞典貴族,等等,都使用現代音樂,傳達 Marie Antoinette 的感受。

其實,看似華麗的外表,宮廷生活是對人的一種禁錮。從一開始,Marie Antoinette 在十四歲遠嫁法國,就是一場政治運作。法國只是視她為王室帶來子嗣的工具,她母親也一直寫信希望她的懷孕,能帶給法國和奧地利(當時應該是神聖羅馬帝國)之間更堅固的關係,不過很諷刺地,她最後是在叛國罪,被判與奧地利通敵的情況下,被法國人民推上斷頭台,只是電影沒有演到最後這段。

在她正式成為法國皇后前,其實她應該是相當不快樂了。從電影的前半段,就看得出來。日復一日的乏味生活,老公長得不帥,又沒情調,對 Marie 也沒「性」趣,而且當時法奧之間其實是處於半敵對狀態,所以還得忍受法國人的冷眼相待,面對必須為王室生下子嗣的壓力,在老公的弟弟先生出小孩之後,她終於崩潰了。在她老公路易十六(Louis XVI)登基為王後,也就是 Marie Antoinette 的地位穩固之後,她開始像是解脫牢籠的小鳥,選擇了我行我素,揮霍無度,作為她生活的方式。電影明顯表達出,一位清純嬌小的少女,如可轉變成後來人人口中的 "Queen of Debt",作為一個政治工具,雖然享盡榮華富貴,但還是不禁讓人同情。尤其是在大時代的巨輪之下,最終還是只能以悲劇收場。

整齣電影,點出了許多歷史事件,像是法國人民對皇后的觀感,法國在美國獨立運動上的態度,皇后小孩的夭折,等等。若是對歷史不熟悉,可能就會錯過這些有深刻意義的小細節,也可能會看得一頭霧水。基本上,我還算是喜歡這部電影,有許多地方值得去細細品味,尤其是電影前半段,描述身在宮廷中的無奈與禁錮,讓我有很深刻的感觸。只可惜電影的結局太過草率,鏡頭帶到國王和王后逃離離開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宮內剩下的只是空無一人的殘破,象徵王室的消逝,就此打住,有種太過突然結束的感覺。而且,我還滿好奇,最後 Marie Antoinette 和她老公是如何被推上斷頭台的。若不是倉促的結尾,或是這部電影對我來說就會有四顆星了。

延伸閱讀:Marie Antoinette - Wikipedia

後記:電影最後,離開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的畫面,並非是逃離。而是在1789年十月六日,凡爾賽宮被入侵後,王室被民眾要求搬回巴黎,所以王室的人被迫遷入巴黎市中的杜伊勒里宮(Tuileries Palace)。說「搬回」,是因為法國宮廷原先一直都是使用在巴黎的杜伊勒里宮或羅浮宮(The Louvre),1682年起,路易十四(Louis XIV),也就是 Marie Antoinette 她老公的阿公的阿公的爸爸(沒錯,路易十六是路易十四的五代孫),就把法國宮廷搬過去,至到1789年此次事件為止。此後,共和成立,拿破崙皇帝或波旁王朝(Bourbon)復辟,也都沒有再使用凡爾賽宮為皇宮。

Mar 27, 2008

世界上的兩種人... 兩種行為

上週,系上的 seminar 播放一個很有趣的影片,不過與我們的專業一點關係也沒有。影片是一個演講,談兩種人之間的行為差異。雖然影片中,是先對這兩種人作出明確的分類,然後才就這兩類的行為作分析,但我就不說這兩類是哪兩類。因為那種分法太過刻板印象,基本上,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在這兩類人當中都會有,只是或多或少而已。我想,避免先入為主的想法,就辜且稱第一種人為A,第二種人為B吧。A和B的差異,最重要的兩點:

  • Process Focus vs. Goal Focus

    A在處理事情,過程是重要的;而B會認為最後的結果才是重要的。從玩遊戲到談判桌上,都有這樣的差別。A從小玩的遊戲,沒有太多的規則,所謂的規則,也是在遊戲中,逐步修正、建立的,也沒有所謂的終點或目標,遊戲本身只是在於與對方的交流和互動;B玩的遊戲,通常在開始之前,規則就訂好了,而且目標明確,B必須盡一切的努力去參予遊戲,因為遊戲終了,不是成為贏家,就是成為輸家。所以通常A選擇的玩伴,是看好不好相處;而B選擇的,是看能力強不強。

  • Flat Structure vs. Hierarchy Structure

    因為A是重視過程,講究互動的,所以在和人的交流上,傾向於平等的對待;而在B的眼中,不是作為領導的角色,就是作服從的角色。以職場上為例,作為上司的B,跟下屬交待事項,通常直接就說「明天下午以前給我」,沒有什麼其它可以說的,很明確的上下關係,事情交待下去就是要辦到;作為上司的A,卻是會先跟下屬扯上幾句,「今天太陽曬死人」「穿新衣服嗎?」,然後才說「這個東西,明天下午以前,有沒有辦法給我」,以同等地平線的位置溝通,看樣子似乎沒有趕出來也沒關係(但實際上卻不然)。

當然,A和B的不同之處,不僅僅是這樣。同樣的精力,A習慣同時處理很多事情,但B是全力對付一件事之後,才對付另一件;在對談中,A喜歡藉此作交流,和B只是目的性的把問題回答完;買東西,對B來說就像打獵一樣,目標得手後就可以走人,但A卻是要到處觀察,「獵物」的得取不是真正的目的... 諸如此類的不同,我想也很清楚的知道,在原本的影片中,A和B是各指誰了吧!

不過,真正的重點是,藉由了解認識兩者本質上的差異,而減少彼此之間的摩擦。就像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相遇,是美麗的,但也是衝突的,而衝突往往可以因相互了解而降低。

The lecture is given by Dr. Pat Heim

Mar 26, 2008

你叫我們怎麼教孩子?

開始看龍應台的文章是很晚的事情,在七年前退伍之後才開始,從《野火集》到《孩子你慢慢來》,《面對大海的時候》到《親愛的安德烈》,我幾乎看遍她的文章。我不算是龍應台的擁護者,她看到的,跟我看到的,常常有所出入,而且有時我認為她的觀察有所偏頗,可是她的文章條理清晰,即使我不同意她的論點,也能明白她的邏輯,而且她的文章具有某種正面的力量,不同一般「抱怨謾罵文」,也是我愛她文章的原因之一。

在台灣總統大選前,龍應台在香港《明報》發表給我們一個政治家一文,表達她對台灣新任總統的期許。文中提出了四點基本要求:基本的品格、無限大的包容力、寬闊的全球視野和悲憫心。我不知道遙遙領先對手的馬先生,是不是具備這些特質,而且我心目中的總統,也不完全如同龍應台的要求。但是,文中提出的一件事情,完全跟我所思考的事情是一樣(雖然我沒有把這事跟總統特質聯結在一起)。

你叫我們怎麼教孩子?

年過三十,即使沒有準備結婚,也還是孤家寡人的,但有時候還是會想像一下,如果我有小孩,我應該要怎麼教導我的小孩,或是說我如何成為我小孩的榜樣。

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會覺得即使婚姻美滿,我也不想有小孩。倒不是因為自私的理由,而是覺得,世界夠混亂了,為何要讓一個無辜的生命,來到世上忍受這一切?而且,如何保證在這扭曲的世代,小孩不會變壞?

小時候寫作文,常常出現的一個題目,「我的志願」,一定會有小朋友寫想當總統。如果說想當總統,是因為認為可以讓所有的小朋友有免費中餐可吃,那還讓人有點欣慰;如果說想當總統,是因為有很多機會可以貪污,從中下貧農擠身成為有錢上流社會人士,那就讓人很擔心了。

大人的所作所為,小孩眼裡都是看得一清二楚。我不想要小孩,因為我擔心我要怎麼教小孩。正如龍應台文中所說的,面對這些令人作嘔的政客作為,你叫我們怎麼教孩子?

但是後來經過觀察別人和自己的家庭,我慢慢發現,或許真正具有絕對性的影響力,還是在父母自己身上。即使世間是混亂,父母是小孩的最後一盞明燈。一般情況下,父母是小孩最信任的對象,而且是沒有條件的信任,在有意無意之間,父母是小孩看齊的目標。即使世間是混亂的,父母行事的準則和信念,還是會成為小孩的行事準則和信念;如果父母沒有,小孩自然就會被混沌的世代給吞沒。

多年的心結算是釋懷,但同樣也提醒自己,「小孩,是父母的鏡子」。

要說,現在在煩惱這些是不是太早啦?我想,應該不致於吧。就像天陰了就會帶傘出門,縱使天還沒有下雨。

Mar 16, 2008

Volver by Estrella Morente


The song 'Volver' in the movie Volver

一首靜靜聆聽,不需要知道歌詞,也不需要知道電影情境,就可以打動我心的歌。

雖然影片中,是由 Raimunda (Pénelope Cruz 飾演)所演唱,但實際上的歌聲,是來自於 Estrella Morente,沒錯,電影中是對嘴的。就歌曲本身,應該要把這榮譽給 Estrella Morente,但在影片中 Pénelope Cruz 精湛的演出,把情感更推上一層。若要聽全部 Estrella Morente 唱的原曲,可以在這裡聽到。

西班牙文歌詞和其英文翻譯如下(電影中歌曲從星號開始):

Yo adivino el parpadeo
de las luces que a lo lejos
van marcando mi retorno.

Son las mismas que alumbraron
con sus pálidos reflejos
hondas horas de dolor.

Y aunque no quise el regreso
siempre se vuelve
al primer amor.

La vieja calle
donde me cobijo
tuya es su vida
tuyo es su querer.

Bajo el burlón
mirar de las estrellas
que con indiferencia
hoy me ven volver.

Volver
con la frente marchita
las nieves del tiempo
platearon mi sien.

Sentir
que es un soplo la vida
que veinte años no es nada
que febril la mirada
errante en las sombras
te busca y te nombra.

Vivir
con el alma aferrada
a un dulce recuerdo
que lloro otra vez.

****
Tengo miedo del encuentro
con el pasado que vuelve
a enfrentarse con mi vida.

Tengo miedo de las noches
que pobladas de recuerdos
encadenen mi soñar.

Pero el viajero que huye
tarde o temprano
detiene su andar.

Y aunque el olvido
que todo destruye
haya matado mi vieja ilusión,

guardo escondida
una esperanza humilde
que es toda la fortuna
de mi corazón.

Volver
con la frente marchita
las nieves del tiempo
platearon mi sien.

Sentir
que es un soplo la vida
que veinte años no es nada
que febril la mirada
errante en las sombras
te busca y te nombra.

Vivir
con el alma aferrada
a un dulce recuerdo
que lloro otra vez.
I spot the blinking
of the lights that afar
mark down my return.

They are the same ones that lighted
with their pale reflections
profound hours of pain.

And even though I didn't want the return
one always comes back
to the first love.

The old street
where the echo said
yours is her life
yours is her love.

Under the mocking
watch of the stars
who with indifference
they see me come back today

To return
with a forehead that's withered
the snows of time
silvered my temple.

To feel
that life is a breath
that twenty years is nothing
that a febrile gaze,
errant in the shadows,
searches and gives you a name

To live
with the soul anchored
to a sweet memory
that I cry once more.

****
I'm afraid of the encounter
with the past that returns
to confront my life.

I'm afraid that the nights
populated with remembrance
will chain my dream.

But the traveler that flees
now or later
stops his going.

And even though oblivion,
who destroys everything,
has killed my old illusion,

I keep hidden
a humble hope
that is all the fortune
of my heart

To return
with a forehead that's withered
the snows of time
silvered my temple.

To feel
that life is a breath
that twenty years is nothing
that a febrile gaze
errant in the shadows
searches and names you

To live
with the soul anchored
to a sweet memory
that I cry once more.

Mar 13, 2008

Happy Birthday to You

如果有慶生活動,一定都會有蛋糕,唱生日快樂歌。如果是在外面餐廳,可能會有一些小小的優惠,而且店員們會圍在你們旁邊,唱歌祝賀。不過,「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 」這首從小耳熟能詳的曲子,卻不是會在餐廳聽到生日歌。在美國,每家餐廳都會有自己專屬的生日歌,而且也絕對不會是這首大家都會唱的生日歌。為什麼要這麼「特立獨行」,不唱大家都知道的生日歌呢?

原因很簡單,是版權問題。沒錯,這首全世界最多人會唱的英文歌曲,版權並不是大眾的。

《祝你生日快樂》這首曲子的旋律是在 1893 年在美國教書的兩姐妹所作,但她們的詞是 "Good morning to you"。後來 1924 年有人為這首曲子加上第二段的詞,也就是現今熟悉的 "Happy birthday to you"。後來百老匯某齣音樂劇把這首 Happy Birthday to You 搬上舞台,但並沒有藉此獲得版權。直到 1935 年,這首歌被某家公司申請到版權,要到 2030 年才會失效;爾後,某家國際唱片公司以一千五百萬美金的天價買下這首曲子的版權,並宣稱未經授權在公開場合下使用 Happy Birthday to You 是不合法的。

雖然說,這個版權的歸屬是有其爭議性,但絕大多數的餐廳並不想自找麻煩,所以都會以其它歌曲來替代家戶喻曉的 Happy Birthday to You。也因為這樣,在我挑選 e-card 要給朋友作為生日賀卡時,也找不到一張是有 Happy Birthday to You 的音樂的。當然,在這裡也不會有。

寫下此篇,只是作為對小小常識的一番解說和紀錄罷了!

資料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