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28, 2006

Debit Card

隨著待在美國的時間增加,收到的廣告信件也愈來愈多。若收到五封信件,大概有3.5封會是廣告。其中,大部分都是信用卡的廣告。

這類的信件,在信封外觀上,找不到那個公司寄出來的,也沒有寄件人的姓名,通常都是郵政信箱,有時會印上「IMPORTANT」之類的章,好像漏掉沒看,你就會損失慘重。透著光看,會隱約在正面上看見「0%APR」的大大字樣。好啦,到此為止,不用拆開來看,就可以直接進垃圾筒了(除非你嫌你的信用卡不夠多)。有的還沒寄來信用卡的「樣本」,讓人以為你真的收到一張信用卡。不過抱歉,上面沒有持卡人的姓名,更別說卡號的有效性。我不知道有誰拿去用的,收銀員肯定白你好幾眼的。

有另外一種,是直接寄支票給你,而且是你有戶頭的銀行,或發卡銀行寄來的。上面金額、你的姓名、日期等等,都一應俱全,也沒有「VOID」或「SAMPLE」的字樣。難到真的天外飛來一筆財富嗎?我銀行戶頭不到一千塊,也要這樣感謝我?別傻了,沒聽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就算要中樂透,你也得花錢去買彩券。這通常是銀行向你推銷某種服務,每月要付錢的,噱頭是你可以在一開始拿到一筆錢,也就是你收到的這張支票。一旦你你兌現這支票,你就等著每個月被無聲無息的扣款吧!我怎麼會知道?上面的小字都寫得很清楚(還真盡到告知客戶的義務哩)。

不過就在上個星期,我收到一封CHASE的信。這不像是廣告信啊,信封上大敇敇的印著CHASE,裡面有一張卡,VISA,上面還有我的名字,而且卡上還貼一張紙,說需要開卡才能使用等等。難道,真的有自動送你信用卡的事情?不可能,想必是台灣的詐騙集團在台灣混不下去,跑來美國,想騙騙這是頭腦單純的美國人。 正想丟入垃圾筒時,發現在卡片上VISA圖案上方有個「DEBIT」的字。更怪了,不是信用卡,是Debit Card?我把信看了一下。原來,BankOne已經變成CHASE集團了,所以BankOne的提款卡,要全部更換成CHASE。難怪有DEBIT的字樣。還好沒一手把它給扔了,要不然,那天沒有現金,要去提錢還提不出來。

Feb 25, 2006

總統日

這個星期一(2/20/2006),是美國的總統日(President Day)。這是什麼東東?也沒放假,班照上,不理它了。直到今天,聽了一個朋友跟我說,總統日當天的Tonight Show,Jay Leno講了一個笑話:

American Presidents from Washington, to Clinton, Bush….From “Can’t speak a lie”, to “can’t speak the truth” , to “Can’t SPEAK…”

讓人會心一笑,也引發我去了解這個節日的由來。連結到Snpoes.com的文章,也提供了一段曲折的歷史故事。原本是紀念Washington的生日(2/22),後來隨著其它聯邦節日,Memorial Day和Veterans Day,改成二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方便連放三天假嘛)。但這樣不很怪嗎?那有把人家生日改來改去的,同時為不顧此失彼,不忘記同一個月出生的 Lincoln,所以就乾脆改名為President Day。

不過,我也滿好奇的,為什麼在台灣,國父逝世紀念日也是植樹節呢?

Feb 24, 2006

還有一塊錢呢?

我想有不少人都已經聽過了,很簡單的問題,可以當作吃飯閒聊的話題,但很少有人可以即刻解答出來。我問過三位正在唸博士的朋友,唸統計的,經濟計量的,和政治的,結果沒有人可以在短時間(指一頓飯的時間)內找到破綻。所以說,唸博士班不見得需要很聰明。

知道答案人,請噤聲,噓~


三位旅人投宿一家客棧,公定價一人10元,所以每個人各掏出10元給老闆,總共30元。但後來老闆心情好,想說只收25元就好,於是吩咐店小二,拿5元去退還給那三位客人。店小二在半路上,想說5元分給三個人,又不好分,所以就偷偷地收起2元,還給每位客人1元。

問題是,每位客人原先各付10元,3*10 = 30;後來後來從店小二手中拿回1 元,3*9 = 27,再加上店小二私藏的2元,這才只有27+2 = 29元啊,還有一塊錢呢?

Feb 22, 2006

新簡樸運動

今天看了一則新聞,說有一群人基於消費者的反思,對於吃住方面反璞歸真,甚至連吃的也從垃圾堆中回收再利用。Freegan.info有關於這群人士及活動的介紹。

這讓我想起,多數像我這樣的窮留學生,多少也有類似的生活之道。當然不太可能去垃圾推撿拾沒使用的食物,心理上對衛生的顧慮還是讓人止步(暫且不論和實際上相去多少)。但拜美國人消費習慣之賜,我所擁有的家具,除了二手的和人家送的,就是從垃圾推去搬回家的。

在以學生居多的地方,很多學生在畢業離開之即(大部分是美國人),帶不走的東西就扔出去。寒暑假來臨前,宿舍走道上,和社區的垃圾車,就堆滿這些被「待處份」的東西。然後,就會看到不時有其它學生(大部分是東方人),去「查看」一下。搶手貨,如冰箱,電視,沙發等等,很快就會自動被「處理」;次等的,如文具,衣物等等,還是能夠慢慢的被「消化」掉。

別小看這些從垃圾推帶回來的,不僅功能依舊,大部分的品質還遠高於花錢買的二手貨呢!記得還在芝加哥的時候,因為住在一樓,窗外就可以看到公寓大樓的垃圾車,所以一旦有「新貨」出現的時候,我和我室友也不管需不需要,就會第一時間去搬回來,這些東西把我家客廳弄得好像是儲藏間一樣:p

能說他們這些人浪費嗎?很難吧。尤其有像Walmark這種什麼都有的低價商店,反正再買不難也不貴,何必去煩惱它如何搬走呢?Well... 這真是促進消費的好方式啊!

Feb 17, 2006

Hail to Mike

The movie Fun with Dick and Jane is only a hilarious and entertaining comedy. In spite of the reality of unemployment and bankrupt and the consequence of robbery, the life seems to be more exciting than miserable. Behind the fun, it reflects somehow the modern day adult issues; however, the director doesn't reach it far enough.

Anyway, some thought came up in my mind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and I don't think it is what the story meant to be told. Instead of stealing all the money from the ex-CEO Mike, who sold the company and put the money in his pocket secretly, Dick spread all out to the ex-employees of this Enron-like company and gave the name to Mike.

Well, do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ex-employees hate Mike or love Mike? Having revenge is easy; putting on the judgement is better; but turning an evil to an angle is distinguished. Think about Saul(Paul). When he became Paul, what a great person he was as our example.

Feb 8, 2006

自由與尊重

Ô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十八世紀末,羅蘭夫人就已經看見,到了廿一世紀的今天,做為自由民主先驅的歐洲,還是犯下相同的錯誤。

一幅諷刺漫畫,激起全球穆斯林與歐洲的對立。四個月過後,事件沒有平緩的跡象,見到的反而是暴動和仇殺,擴大成外交和經濟上的爭戰。

回教世界對西方世界的敵意,並非一朝一夕;拿穆罕默德為嘲諷對象的漫畫,多少也反應出歐洲大眾對穆斯林的刻板印象和日益加深的移民問題。

如果不能相互尊重,所謂的自由,只會演變成衝突和對立。

真的會有世界大同的一天嗎?

Feb 2, 2006

今天

蔚藍色的天空,幾抹淺淺的白雲,暖暖的冬陽,三五成群的學生,或臥或坐的在校園的草地上,各色各式的鳥兒,聚在枝頭上喧鬧不已,不時在樹叢間來回追逐飛翔,松鼠們更是忙碌的尋找冬天前埋藏的食物;街上人們開始脫去厚重的大衣,不再層層地把自己包裹起來,更有人輕裝拖鞋的出門;路上不僅僅開始有人騎自行車在校園穿梭,摩拖車也呼嘯的出現在街道上。

雖然才二月,但不免有春天來了的錯覺。照過往的經驗,至少等到四月,才能說冬天完全的過去了。上週聽廣播說,Indiana一月份的平均氣溫,是有紀錄以來的第二高溫(上一次是在十九世紀末)。 我似乎聽到春天的腳步近了…

Feb 1, 2006

鴉片軟體

有幸拜讀洪朝貴老師的「鴉片戰爭外傳」,發覺這真的很有趣。

其實對微軟的不滿,好像都侷限在少數對軟體有深入見的或是不願「同流合污」的人,大部分的使用者都沒有什麼感覺的,畢竟都習慣它帶來的「便利」與「享受」。雖然看不出來有什麼後遺症,但其實在「市場機制」下,大家都被綁住了。真的就像鴉片一樣。

我並不是反對微軟,我反對的是它提供工具的不合理性。除了洪老師在他網頁中有提到的些許之外,微軟的「獨樹一格」、不遵行標準、降低相容性的Internet Explorer,早已被大家大肆伐韃。

看看左邊這個圖示,這是一個PNG格式的圖檔,照理說它的背景是透明圖層,也就是網頁背景是什麼,它的背景就會是什麼。但如果你是用IE的話,那個圖示的底部將出現一個灰底的框框。1996年W3C制定的標準圖檔格式,過了這麼多年,微軟還是不打算解決的樣子。

以商業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公司早就應該被大眾離棄了。而且微軟每年賺這麼多錢,倒底做了什麼事啊?我想,之所以它還能屹立不搖,是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看不到真相。

軟體,是我的工具。設計的不實用,不合理,反過來造成我的困擾,我就要去尋求更好的工具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