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覺得操行成績對學生沒多大影響,考試不考,升學也沒人看,除非操行成績爛到要讓你退學。一般學生,非「優」即「甲」;品行有點不良的學生,也不在乎拿「乙」或是「丙」,反正只要能畢業就好。我一直在想,操行成績如果是反應一個人的人格,一直拿「優」的同學,是不是以後就要作聖人,拿「丙」的同學,是不是以後就會作姦犯科?
事實顯然並非如此。小扁、小男之流的,想必小時候的操行成績,一個優可能還不夠用,要「優優優」才能顯出在班上的不同。
昨天教育部宣布,中小學操行(現在叫「日常生活表現」)即將不再以等第作成績,也不作綜合性評價(例如樂觀進取等等),只能依行為事實陳述之。
第一眼看到這新聞,覺得這樣才比較合理嘛。聰不聰明,都不見得可以用分數來衡量,更何況要去量化一個人的人格?
第二眼再看相關的新聞,啊!老師反對?原因是,沒有成績,就沒有辦法管教學生,無法教育學生有道德。我只能說,這是荒謬至極。難道學生連狗還不如?狗不加項圈,也不見得會亂咬人;沒有成績,就不能教出好學生?有老師說,國中德育教育已棄守。如果棄守,那又何必在乎怎樣評操行?
我很希望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把成績作為管教學生的緊箍咒,是最下策的作法,消極的對待學生,已經不把人作為人看待。我沒做過老師,或許其中的困難不為外人所了解,或許是整個體制出現問題。但我真的是想破頭,想不懂他們的想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